小編整理: 腦神經是人體從腦部發出的左右成對的神經,屬于周圍神經系統。在人類身上,腦神經共有12對,包括嗅神經、視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外展神經、面神經、位聽神經、舌咽神經、迷走神經、副神經和舌下神經。這些腦神經主要分布在頭部和面部,其中迷走神經還延伸到胸腹腔內臟器官。
腦神經 也稱“顱神經”。是從腦發出左右成對的神經,屬于周圍神經系統。人的腦神經共12對:Ⅰ嗅神經、Ⅱ視神經、Ⅲ動眼神經、Ⅳ滑車神經、Ⅴ三叉神經、Ⅵ外展神經、Ⅶ面神經、Ⅷ位聽神經、Ⅸ舌咽神經、Ⅹ迷走神經、Ⅺ副神經、Ⅻ舌下神經。它們主要分布于頭面部,其中迷走神經還分布到胸腹腔內臟器官。在這12對腦神經中,第Ⅰ、Ⅱ、Ⅷ對是感覺神經;第Ⅲ、Ⅳ、Ⅵ、Ⅺ、Ⅻ對是運動神經;第Ⅴ、Ⅶ、Ⅸ、Ⅹ對是混合神經。
結構生理功能
嗅神經 人的嗅神經始于鼻腔的嗅粘膜。嗅細胞的中樞突先在粘膜內合并交織成叢,再由叢合成15~20條嗅絲。嗅絲離開嗅粘膜,向上穿經篩骨板的小孔進入顱前窩,終止于嗅球。嗅細胞既是嗅覺的一級傳入神經元,又是嗅感受器的接受細胞。嗅神經元髓鞘,其表面包著由硬膜和蛛網膜形成的雙層“套鞘”。顱內蛛網膜下腔可循此鞘下的間隙延至嗅粘膜。
視神經 視神經發源于視網膜的神經節細胞層,發自視網膜鼻側一半的纖維,經視交叉后,與對側眼球視網膜顳側一半的纖維結合,形成視束,終止于外側膝狀體,在此處換神經元后發出纖維經內囊后肢后部形成視輻射,終止于枕葉距狀裂兩側楔回和舌回的中樞皮質,即紋狀區。黃斑的纖維投射于紋狀區的后部,視網膜周圍部的纖維投射于紋狀區的前部。光反射的徑路不經外側膝狀體,由視束經上丘臂而入中腦上丘,與動眼神經核聯系。對其檢查主要包括視力、色覺、視野和眼底檢查。
動眼神經 起自中腦的動眼神經核,含有軀體運動和內臟運動兩種纖維。軀體運動纖維支配眼球的下直肌、內直肌、下斜肌、上直肌和上瞼提肌的運動。內臟運動纖維(副交感纖維)支配瞳孔括約肌和睫狀肌,使瞳孔縮小,晶狀體變凸。動眼神經損傷主要表現為上瞼下垂、眼球向外斜視、瞳孔散大等。
滑車神經 起自中腦上丘平面動眼神經核下端的滑車神經核,其纖維走向背側頂蓋,繞大腦腳外側前行,穿入海綿竇外側壁,經眶上裂入眶內,分布于上斜肌,支配此肌。
三叉神經 共有三個分支,第一支眼神經,為感覺神經;第二支上頜神經,為感覺神經;第三支下頜神經,為混合神經(含有感覺和運動纖維)。感覺纖維分布于顏面、眼、鼻、口腔,傳導痛、溫、觸等感覺和眼外肌、咀嚼肌的本體感覺。運動纖維分布于咀嚼肌,支配咀嚼肌運動。
外展神經 起自腦橋下部的展神經核,軸突組成展神經,分布于眼外直肌,支配眼球向外側運動。
面神經 面神經含運動、感覺和副交感纖維。運動纖維起自位于橋腦尾端腹外側的面神經核,支配除咀嚼肌和上瞼提肌以外的面肌以及耳部肌、枕肌、頸闊肌等。味覺纖維起自膝狀神經節,支配舌前2/3的味覺。少數感覺纖維傳遞耳廓、外耳道和鼓膜的一部分皮膚、淚腺、 唾液腺 和口腔的一部分粘膜的一般感覺。副交感纖維起自上泌涎核,支配舌下腺、 下頜下腺 的分泌。
位聽神經 亦稱“前庭蝸神經”或聽神經由蝸神經和前庭神經兩部分組成。蝸神經的感覺神經元位于耳蝸的螺旋器(柯蒂氏器),傳導聽覺沖動。前庭神經的感覺神經元位于內耳前庭器官(囊斑、壺腹嵴),傳導位置覺沖動。
舌咽神經 舌咽神經包括感覺、運動和副交感三類。感覺起源于上神經節及巖(下)神經節,其周圍分布于:①舌后1/3的味蕾,傳導味覺;②至咽部、軟腭、舌后1/3、扁桃體、兩側腭弓、耳咽管以及鼓室,接受粘膜感覺;③至頸動脈竇和頸動脈球即竇神經(與呼吸、脈搏、血壓的調節反射有關)。它們的中樞支皆終止于延髓的孤束核。運動起自疑核,分布于莖突咽肌,功能是提高咽穹窿。副交感起自下涎核,經鼓室神經、巖淺小神經,終止于耳神經節,節后纖維支配腮腺分泌。
迷走神經 其運動纖維起自疑核,與舌咽神經并行,穿出腦干后經頸靜脈孔出顱腔,供應除軟腭肌和莖咽肌以外的所有咽、喉、軟腭的肌肉。感覺神經元在頸靜脈孔附近的頸神經節和結神經節。頸神經節的周圍支傳導一部分外耳道、鼓膜和耳廓的一般感覺;中樞支入三叉神經的腦干脊髓核。結神經節的周圍支傳導咽、喉、氣管、 食管 及各內臟的感覺,和咽、軟腭、硬腭,會厭等部分的味覺;中樞支入弧束核。副交感神經起自第四腦室底部的迷走神經背核,布于內臟器官。
副神經 副神經由特殊內臟運動纖維及軀體運動纖維組成。前者起自疑核,支配咽喉肌,后者起自副神經核,支配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
舌下神經 舌下神經起源于延髓背側部近中線的舌下神經核,其神經根從延髓錐體外側的前外側溝穿出,經舌下神經管到顱外,支配舌肌。舌向外伸出主要是頦舌肌的作用,舌向內縮回主要是舌骨舌肌的作用。舌下神經只接受對側皮質延髓束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