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整理: 蛛網膜下腔出血是一種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通常是由于腦底部或腦表面的血管破裂,導致血液直接流入蛛網膜下腔所引起的一種臨床綜合征。它又被稱為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占急性腦卒中的一定比例。這種疾病非常嚴重,需要及時診斷和治療,以避免可能的嚴重后果。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發病率在不同地區和人群中可能有所不同。世界衛生組織的調查顯示,中國每年的發病率約為每10萬人中2.0人發病。這個數字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例如地區差異、生活方式、遺傳因素等。
在診斷和治療方面,蛛網膜下腔出血通常需要進行頭顱CT等影像學檢查以確定出血的部位和程度。治療方面,一般需要給予止血、降低顱內壓、控制血壓等措施,以減輕癥狀并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對于一些病情較重或出現并發癥的患者,可能還需要進行手術治療。
總之,蛛網膜下腔出血是一種嚴重的神經系統疾病,需要及時診斷和治療。在預防方面,積極控制高血壓、改善生活方式等措施有助于降低發病風險。
蛛網膜下腔出血 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指腦底部或腦表面的病變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網膜下腔引起的一種臨床綜合征,又稱為原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約占急性腦卒中的10%,是一種非常嚴重的常見疾病。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中國發病率約為2.0/10萬人年,亦有報道為每年6-20/10萬人。還可見因腦實質內, 腦室出血 ,硬膜外或硬膜下血管破裂,血液穿破腦組織流入蛛網膜下腔,稱為繼發性蛛網膜下腔出血。 基本信息 外文名
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
相關檢查
影像學檢查 、 腦脊液CSF檢查 、 腦血管影像學檢查 、 實驗室檢查
病因
臨床表現 性別、年齡
任何年齡均可發病,青壯年更常見,動脈瘤破裂所致者好發于30~60歲,女性多于男性,血管畸形多見于青少年。
起病情況
突然起病,以數秒鐘或數分鐘速度發生的頭痛是最常見的起病方式?;颊叱D芮宄孛枋銎鸩〉臅r間和情景。發病前多有明顯誘因,如劇烈運動、情緒激動、用力、排便、咳嗽、飲酒等;少數可在安靜情況下發病。約1/3患者動脈瘤破裂前數日或數周有頭痛、惡心、嘔吐等癥狀。
臨床表現
SAH典型臨床表現為突然發生的劇烈頭痛、惡心、嘔吐和腦膜刺激征,伴或不伴局灶體征。劇烈活動中或活動后出現爆裂性局限性或全頭部劇痛,難以忍受,呈持續性或持續進行性加重,有時上頸段也可出現疼痛。其始發部位常與動脈瘤破裂部位有關。常見伴隨癥狀有嘔吐、短暫意識障礙、項背部或轄制疼痛、畏光等。絕大多數病例發病后數小時內出現腦膜刺激征,以頸強直最明顯,Kernig征、Brudzinski征可陽性。眼底檢查可見 視網膜出血 、視乳頭水腫,約25%的患者可出現精神癥狀,如欣快、譫妄、幻覺等。還可有 癲癇發作 、局灶神經功能缺損體征如動眼神經麻痹、失語、單癱或輕偏癱、感覺障礙等。部分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頭痛、腦膜刺激征等臨床表現常不典型,而精神癥狀較明顯。原發性中 腦出血 的患者癥狀較輕,CT表現為中腦或腦橋周圍腦池積血,血管造影未發現動脈瘤或其他異常,一般不發生再出血或遲發型血管 痙攣 等情況,臨床預后良好。 常見并發癥
(1)再出血:是SAH的急性嚴重并發癥,病死率約為50%左右。出血后24小時內再出血危險性最大,發病1個月內再出血的分先都較高。2周內再出血發生率為20%~30%,1個月為30%。再出血原因多為動脈瘤破裂。入院時 昏迷 、高齡、女性、收縮壓超過170mmHg的患者再出血的風險較大。臨床表現為:在病情穩定或好轉的情況下,突然發生劇烈頭痛、惡心嘔吐、意識障礙加深、抽搐、原有癥狀及體征加重或重新出現等。確診主要依據上述表現、CT顯示原有出血的增加或腰椎穿刺 腦脊液含血量增加等。 (2) 腦血管痙攣 :是死亡和致殘的重要原因。大約20-30%的SAH患者出現腦血管痙攣,引起遲發性缺血性損傷,可繼發 腦梗死 。早發性腦血管痙攣出現于出血后,歷時數分鐘或數小時緩解;遲發性腦血管痙攣始發于出血后3~5天,5~14天為高峰,2~4周逐漸減少。臨床表現為意識改變、局灶神經功能損害(如 偏癱 、失語等),動脈瘤附近腦組織損害的癥狀通常最嚴重。 (3) 腦積水 :約15-20%的SAH患者會發生急性梗阻性腦積水。急性腦積水于發病后1周內發生,由于血液進入腦室系統和蛛網膜下腔形成血凝塊阻礙腦脊液循環通路所致,屬畸形阻塞性腦積水;輕者表現為嗜睡、精神運動遲緩和記憶損害,重者出現頭痛、嘔吐、意識障礙等。急性梗阻性腦積水大部分可隨出血被吸收而好轉。遲發性 腦積水 發生于SAH后2~3周,為交通性腦積水。表現為進行性精神智力障礙、步態異常及尿便障礙。腦脊液壓力正常,故也稱正常顱壓腦積水,頭CT或MRI顯示腦室擴大。 (4)其他:5%~10%患者可發生抽搐,其中2/3發生于1個月內,其余發生于1年內。5%~30%患者可發生低鈉血癥和血容量減少的腦耗鹽綜合征,或者發生 抗利尿激素 分泌增多所致的稀釋性低鈉血癥和水潴留,上述兩種低鈉血癥需要在臨床上進行鑒別;還可出現 腦心綜合征 和急性肺功能障礙,與 兒茶酚 胺水平波動和交感神經功能紊亂有關。
檢查 影像學檢查
1、頭顱CT:是診斷SAH的首選方法,CT顯示蛛網膜下腔內高密度影可以確診SAH。根據CT結果可以初步判斷或提示顱內動脈瘤的位置:如位于頸內動脈段常是鞍上池不對稱積血;大腦中動脈段多見外側裂積血;前交通動脈段則是前間裂基底部積血;而出血在腳間池和環池,一般無動脈瘤。動態CT檢查還有助于了解出血的吸收情況,有無再出血、繼發 腦梗死 、 腦積水 及其程度等。CT對于蛛網膜下腔出血診斷的敏感性在24小時內為90-95%,3天為80%,1周為50%。 2、頭MRI:當病后數天CT的敏感性降低時,MRI可發揮較大作用。4天后T1像能清楚地顯示外滲的血液,血液高信號可持續至少2周,在FLAIR像則持續更長時間。因此,當病后1-2周,CT不能提供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證據時,MRI可作為診斷蛛網膜下腔出血和了解破裂動脈瘤部位的一種重要方法。
腦血管影像學檢查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凝血功能、肝功能及免疫學檢查有助于尋找出血的其他原因。
腰椎穿刺,通過腰椎穿刺獲取腦脊液,進行化驗幫助診斷。
腦脊液(CSF)檢查
通常CT檢查已確診者,腰穿不作為臨床常規檢查。如果出血量少或者起病時間較長,CT檢查可無陽性發現,而臨床可疑下腔出血需要行腰穿檢查CSF。最好于發病12小時后進行腰椎穿刺,以便于穿刺誤傷鑒別。均勻血性腦脊液是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特征性表現,且示新鮮出血,如CSF黃變或者發現吞噬紅細胞、含鐵血黃素或膽紅質結晶的吞噬細胞等,則提示已存在不同時間的SAH。
診斷 突然出現劇烈頭痛,并伴有惡心、嘔吐、意識障礙、頸部僵硬等不適。
CT檢查發現蛛網膜下腔高密度影,或腰椎穿刺發現血性腦脊液,可診斷為蛛網膜下腔出血。
如果CT檢查未發現異?;驔]有條件進行CT檢查時,可根據臨床表現結合腰穿CSF呈均勻一致血性、壓力增高等特點作出蛛網膜下腔出血的診斷。
鑒別診斷 1、 腦出血 深昏迷時與SAH不易鑒別,腦出血多于 高血壓 ,伴有 偏癱 、失語等局灶性神經功能缺失癥狀和體征。原發性腦室出血與重癥SAH臨床難以鑒別,小腦出血、尾狀核頭出血等因無明顯肢體癱瘓易于SAH混淆,仔細的神經功能檢查、頭顱CT和DSA檢查可資鑒別。
2、顱內感染 各種類型的 腦膜炎 如結核性、真菌性、細菌性和病毒性腦膜炎等,雖有頭痛、嘔吐和腦膜刺激征,但常先有發熱,發病不如SAH急驟,CSF形狀提示感染而非出血,頭CT無蛛網膜下腔出血表現等特點可以鑒別。
3、瘤卒中或顱內轉移瘤約1.5%腦腫瘤可發生瘤卒中,形成瘤內或瘤旁血腫合并SAH,癌瘤顱內轉移、腦膜癌病或CNS 白血病 有時可謂血性CSF,但根據詳細的病史、CSF檢出瘤/癌細胞及頭部CT可以鑒別。
4、其他 有些老年人SAH起病以精神癥狀為主,起病較緩慢,頭痛、頸強直等腦膜刺激征不明顯,或表現意識障礙和腦實質損害癥狀較重,容易漏診或誤診,應注意詢問病史及體格檢查,并行頭顱CT或CSF檢查以明確診斷。
治療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病人需要臥床休息,保持大便通暢,醫生會密切監測血壓、心率、呼吸、體溫等生命體征,并根據病情選擇 適宜的藥物或手術治療。
藥物治療 (1)予乙酰唑胺抑制腦脊液分泌,或應用甘露醇、 呋 塞米等脫水藥。(2)內科治療無效時可行腦脊液分流術:腦室-心房或腦室-腹腔分流術,以免加重腦損害。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的目的為了預防再出血。如果存在動脈瘤、顱內動脈畸形,以手術治療為主。
手術治療消除動脈瘤,可有效防止腦部再出血,常采用血管內介入治療或動脈瘤夾閉術。
對于顱內血管畸形者,常采用腦動靜脈畸形整塊切除術、供血動脈結扎術、γ-刀治療、血管內介入治療等。
危害
治療后的效果 蛛網膜下腔出血治療后的效果與病因、年齡、動脈瘤部位和大小、是否存在并發癥、是否及時治療等因素有關。
蛛網膜下腔出血的總體預后不佳,總死亡率為25%,幸存者的致殘率接近50%。
可出現偏癱、癱瘓、記憶力下降、癡呆、精神障礙等后遺癥。
發病機制 動脈瘤是動脈壁因局部病變(可因薄弱或結構破壞)而向外膨出,形成永久性的局限性擴張。動脈瘤的形成可能是由動脈壁先天性肌層缺陷或后天獲得性內彈力層變性或兩者聯合作 用導致。所以動脈瘤的發生一定程度上有遺傳傾向和家族聚集性。在蛛網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一級親屬中,約4%患有動脈瘤。但顱內動脈瘤不完全是先天異常造成的,相當一部分是后天生活中發展而來的,隨著年齡增長,動脈壁的彈性逐漸減弱,在血流沖擊等因素下向外突出形成動脈瘤。 無論是動脈瘤破裂、動靜脈畸形病變血管破裂還是血壓突然增高使血管破裂其他情況,均導致血流入腦蛛網膜下腔,通過圍繞在腦和脊髓周圍的腦脊液迅速擴散,刺激腦膜,引起頭痛和頸強直等腦膜刺激征。血液進入蛛網膜下腔后還會使顱腔內容物增加,壓力增高,并繼發腦血管痙攣。后者系因出血后血凝塊和圍繞血管壁的纖維索之牽引(機械因素),血管壁平滑肌細胞間形成的神經肌肉接頭產生廣泛缺血性損害和水腫。另外大量積血或凝血塊沉積于顱底,部分凝集的紅細胞還可堵塞蛛網膜絨毛間的小溝,使腦脊液的回吸收被阻,因而可發生急性交通性腦積水或蛛網膜粘連,使顱內壓急驟升高,進一步減少了腦血流量,加重了腦水腫,甚至導致腦疝形成。以上均可使患者病情穩定好轉后,再次出現意識障礙或出現局限性神經癥狀。后交通動脈瘤的擴張、出血可壓迫鄰近動眼神經,產生不同程度的動眼神經麻痹(表現為眼球活動障礙)。也可能因血液刺激下丘腦,引起血糖升高、發熱等內分泌和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緊急處理 1、突然劇烈頭痛、嘔吐,應懷疑有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可能,應及時送醫院就診;
2、盡量讓病人保持頭高側側臥位,避免舌根后墜阻礙通氣,及時清理口中嘔吐物,以免誤吸入氣道;
3、盡量避免長途轉送,選就近有條件的醫療 單位治療; 4、轉送病人時應有醫務人員護送并隨時觀察病情變化,隨時采取必要措施:
5、轉運前應給予脫水、降壓等治療,.給予鎮靜、止痛藥,并絕對臥床休息;
6、運送過程中盡量避免震動;
7、出血量大時可行腦室穿刺引流,或腰椎穿刺放出血性腦脊液;頭顱CT或腰椎穿刺可確認;
8、積極查找原因,對顱內動脈和顱內靜脈畸形者,確認后行手術根治;
9、隨時注意血壓變化;
10、保持患者心情愉快,避免情緒緊張。
預防 戒煙限酒。
積極治療高血壓,避免情緒波動,有效控制血壓。
發現顱內動脈瘤、腦血管畸形等疾病,要及時治療。
疾病預后 約10%的患者在接受治療以前死亡。30天內病死率約為25%或更高。再出血的病死率約為50%,2周內再出血率為20-25%,6個月后的年復發率為2-4%。影響預后最重要的因素是發病后的時間間隔及意識水平,死亡和并發癥多發生在病后2周內,6個月時的病死率在昏迷患者中是71%,在清醒患者中是11%。其他因素,如老年的患者較年輕患者預后差;動脈瘤性SAH較非動脈瘤性SAH預后差。
腦蛛網膜下腔出血后的病程及預后取決于其病因、病情、血壓情況、年齡及神經系統體征。動脈瘤破裂引起的蛛網膜下腔出血預后較差,腦血管畸形所致的蛛網膜下腔出血常較易于恢復。原因不明者預后較好,復發機會較少。年老體弱者,意識障礙進行性加重,血壓增高和顱內壓明顯增高或偏癱、失語、抽搐者預后均較差。